12月11日,東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高峰論壇舉行,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論壇,為東莞水鄉地區水環境治理建言獻策。
東莞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志東表示,改革發展數十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也給東莞水環境帶來了不少問題,東莞付出了水資源大量消耗,水生態嚴重破壞的代價。東莞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市,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被省水利廳確定為省級水生態文明示范區,這對東莞既是肯定,也是鞭策。
東莞市水務局局長袁麗群指出,本次高峰論壇論壇主題為“善建如水,大德廣邑”,旨在弘揚水生態文明理念,推廣水生態文明的技術,用技術創新輔助水生態文明建設,使水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形象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同步推進,努力達到以水立城,以水興城,城水相依,人水和諧的目標。
論壇上,多位專家提出東莞要建設“海綿型城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有效地防止內澇發生。
細化河涌整治策略提高水系規劃作用
國家水生態督導組組長、國家“三部一委”水生態專家陳荷生表示,“‘水凈’是水生態文明建設設計的具體目標。結合地表水質量標準和東莞的現在環境條件,東莞市的河涌應達到地表Ⅴ類水,消除黑臭。而內湖景觀水體達到地表Ⅲ類水水質,才能實現‘水凈’的目標。”在此基礎上,陳荷生進一步提出了東莞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空間形象要求——“水秀”。
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河道生態治理與修復是重點所在。陳荷生指出,河道生態治理與修復工程必須以污染源控制與治理是河道生態修復標本兼治為前提,關鍵在于河道流域或區域整治,恢復水流動力學條件。
針對水鄉區內河涌水環境治理,陳荷生認為東莞應圍繞各類河涌的功能要求,明確特定河涌的整治目標,采取“一河一策”,細化每條內河涌的整治策略和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中國國際工程院咨詢公司國際部專家組副組長劉樹坤指出,“據我觀察,東莞河道兩岸的硬質化現象普遍,污水處理標準比較低”。
劉樹坤建議,東莞要提高水系規劃的地位,思考城市的發展模式。以水定城是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東莞的城市景觀軸線應該爭取從道路兩側還原到以水為景觀中線,商業旅游休閑觀光以河道兩岸為主。此外,東莞要打造好健康的城市血液循環系統、健康的城市排泄系統、健康的城市呼吸系統。特別是加快城市濱水綠道,豐富兩棲生物多樣性。
劉樹坤說,東莞要構筑水綠的生態網絡,保證一定的水面面積容納雨水,并對河谷內的生態環境進行修護。水綠生態網絡要連接山、水、林、田、城、海,恢復和營造生物的棲息地,打造生物過渡的生態廊道。
創新開發模式凈化水鄉地區水源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何文輝認為,東莞水鄉區仍然缺乏綜合性、徹底性、持久性的水生態環境整治和生態恢復工程實踐案例,在水生態修復技術探索和創新方面有很大空間。
“東莞的水環境治理要考慮到城市化快速發展中導致的污染復合問題,在水環境生態治理思路上有所創新。”何文輝建議,東莞因河網密布又臨近出?,應該以內河涌治理為抓手,對這類“毛細血管式”的內河涌進行綜合治理。從支流到干流逐步改善,最終完成水鄉區水環境的有效治理。
何文輝說,東莞要敢于使用行之有效、具有較高生態效果、景觀效果的新技術?梢栽诔了参锏母牧捡Z化與產業化種植上下工夫,并利用食藻蟲吃藻、吃細菌、吃底泥、吃污。
何文輝說,東莞可采用“以漁代管”的創新模式,即以生態凈化的方式治理水庫、湖泊、水源地,修復水底生態,并運用生態鏈操縱的方式在凈化后的水域提取低密度高價值水產品,并以此沖抵治理運營費用的模式。
深圳大學建設工程生態技術研究所所長劉建教授表示,結合走訪發現,東莞水鄉片區存在水系較臟、易發生內澇、護岸用混凝土影響美觀等三大問題。為此,他從具體技術層面,建議使用低影響開發模式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
劉建指出,低影響開發模式又叫做海綿型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這一理念與實踐在歐美已經發展了20多年,目前全美已建成上萬個相關項目。
“項目技術包括自然排水系統、雨水花園、生態滯留低、綠色街道等。有利于雨水凈化,有效去除雨水徑流中的磷、氮、油脂、重金屬等污染物,降低酸雨效果,可有效減輕市政排水管網系統的壓力。”
嘗試合同節水模式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
作為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東莞規劃投入了大量資源推進水污染防治,目前在市域內河涌水體生態系統恢復等方面已取得可喜成效。專家指出,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涉及水生態修復、污泥處理處置等方面,還要充分考慮污水深度處理、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水技術創新等方面。
水利部科技推廣與產業處處長肖新民在演講中建議,東莞可以嘗試以合同節水模式來管理水環境問題。該模式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為節約水資源、改善水環境而建立的一種服務機制。政府部門通過制定政策及節水服務獎懲機制和質量監管,以保證節水效益的最大化。
肖新民說,社會力量承擔水環境項目的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等大部分工作,并通過政府支付的方式以獲得合理的回報。這種支付方式將按水資源能夠產生的價值比例給予補償,以形成一個由市場的利益驅動水環境服務的利益機制。
肖新民說,合同節水模式是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細化措施,可以優化政府財政投入效果,改進管理方式,是創建節水型社會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龍康給排水技術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