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正式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這是繼“大氣十條”之后,我國又一項重大污染防治計劃。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重要目標是治理劣Ⅴ類水,確保污水處理和飲水安全。環保部評估,“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提到主要指標是: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高于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Ⅰ、Ⅱ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于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
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廣東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昨日告訴記者,“水十條”中的目標與廣東已經出臺的《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2013-2020年)》基本一致,不過南粵水更清計劃的目標是2020年的,“水十條”提出了2030年的目標,“我們正在對‘水十條’進行研究,會根據廣東的具體情況再制定相應的落實方案。”“對照‘水十條’的指標,廣東在大江大河上水質優良率達到‘水十條’的目標問題不大,我省所有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近年也一直保持100%達標”。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對比發現,在《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中,要求至2020年底,完成流經城市的河涌和流經縣城的主要河涌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不黑不臭。對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的指標,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城市要達到上述要求仍有相當難度。”
監測顯示,去年我省仍有8.1%為劣V類重度污染水質,龍崗河、坪山河、深圳河、練江和小東江湛江段5個江段水質屬重度污染,上述江段都有不少屬于城市建成區中的水體。而珠三角內河涌污染問題也較為突出。省人大去年起也將廣佛跨界河流、深莞茅洲河、汕揭練江、湛茂小東江納入重點掛牌督辦。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指出,上述流域內均存在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重污染企業過于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
什么水才可以叫做“黑臭水”?
據介紹,城市水體通常指城市中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河流、河道和小型湖泊等景觀水體。環保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黑臭水體成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薄弱環節和難點,也是新型城鎮化繞不開的“傷疤”。
目前關于黑臭水體沒有明確界定。“黑臭”指標主要為感官指標,包括透明度和溶解氧2項。當水體中透明度小于25厘米,或溶解氧小于1.5毫克/升時,則判定水體出現黑臭,反之則判定為不存在黑臭現象。之所以出現黑臭,是因為其中沒有完全消減掉的污水指標(富含的營養)成為細菌的最愛,容易發黑發臭。
實際上,“水十條”中說的“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就是通常說的劣V類水質;而劣V類水質與黑臭水體并不完全是同一概念。不少劣Ⅴ類水體都被判定為不黑臭,故而地表水質標準比是否黑臭的標準更嚴格。“黑臭水體一定是劣五類,但劣五類水體不一定都是黑臭水”。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提到,水污染防治將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國家將定期公布水質最差、最好的10個城市名單和各省(區、市)水環境狀況。
目前,廣東各地級市城市黑臭水有多嚴重?
據《中國環境報》報道,在我國,無論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河湖黑臭現象相當普遍。不少城市內河干流沿岸兩旁都或多或少地分布著排污口或泄洪口,經常性地向干流排污,致使干流水質得不到有效改善。
有的支流本身就接納了沿岸聚居區的直排污水,整個支流在向主干河道流動之際,一直散發臭味,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
有的城市湖泊周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排污口,泄洪口也會被用作排污口,向湖泊里面持續或間斷地直排污水,使湖泊富營養化,一到氣溫回升的季節,就會暴發藍藻。
廣州:最黑臭河涌集中在白云和天河
據《新快報》2014年5月14日報道,廣州市環保局2014年4月公布的50條主要河涌水質監測數據顯示,全市有38條河流水質不達標。水質數據變化很大,如同一直在坐“過山車”。
廣州市內河涌超標項目以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等有機污染指標為主,仍然呈現明顯的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特征。
而據《廣州日報》今年4月15日報道,廣州市環保局發布了廣州2015年3月河涌水質報告,在全市納入監測的64段河涌中,最黑臭的劣Ⅴ類-5水質數量有所減少,相比2月減少2段,為13段,約占納入監測河涌的20%左右,最黑臭河涌主要還是集中在白云和天河兩個區。
記者看到,在廣州3月河涌水質報告中,全市河涌中最黑臭的劣Ⅴ類-5水質有13段。包括:白云區的白海面、?谟、石井河、躍進河、新市涌;天河區的程介涌、棠下涌、深涌;荔灣區的駟馬涌、沙涌;海珠區康樂涌;番禺區丹山河;南崗河蘿崗段。這在全市64段河涌的占比中大約占20%左右,也就是說,全市3月的河涌中,有近1/5河段河涌水質是最差的水質類別。
深圳:深圳大部分的河里流著的是“廢水”
據《深圳晚報》報道,深圳不大,深圳的河卻不少。在總面積不到兩千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密布著大大小小310條河流。
深圳的河水曾經很清。清澈見底,內有魚蝦。村婦濯衣、兒童戲水、淡淡水草香是許多老深圳人的甜美回憶。但甜美早已成為只能追憶的過往。如今,這座城市的河流卻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副模樣:水越來越臟了,臟得魚蝦早就絕跡了;也越來越臭了,臭得無人在河邊散步,兩岸的居民也不敢開窗了……
這個城市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卻留下了一條條與這發展極不相稱的河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悲哀。
據深圳人居環境部門數據顯示,全市310條河流中,有173條黑臭。2013年納入監測的108條河流,143個監測斷面中,劣V類斷面比例高達85%。劣V類水,指的是污染程度已超過V類的水,即是無用的水。這也就是說,深圳大部分的河里,流著的是沒有任何用途的“廢水”!
廣東治水不差錢,為何現狀如此“不堪”?
廣東各地級市黑臭水治理困難,并非政府不舍得投入,最大的困難還在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以深圳為例。
有人會問,面對如此嚴重的河流污染現狀,深圳的職能部門不作為嗎?如此結論,有失公允。據了解,深圳市大規模水環境治理已有10多年的歷史,治水的理念也在不斷創新。深圳在治水經費投入方面也毫不吝惜,并且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十一五期間,深圳市水污染治理累計投入了120多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4倍,而“十二五”前四年,深圳市在這方面的投入就已超過“十一五”,達到了128.4億元。
那么,投入這么多,努力這么久,為什么深圳河流治理形勢還是這么嚴峻呢?深圳市區水務部門專家們給出了答案:這座城市的河,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存在許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在根本上解決的。
深圳黑臭河流病灶大起底
1.徑流小是深圳河流的先天硬傷
深圳市河多,但基本上都是小河。雨水少、山泉水小、污水量大是深圳河流污染治理困難的根本原因。深圳用水量的80%是境外引調水,相對雨水和山泉水來說污水量極大,很小比例的污水漏入河中就足以導致河流黑臭。而深圳作為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對淡水極度渴望。這種渴望的表現就是建水庫,水庫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深圳用水緊張的局面,但卻導致中下游的徑流更小。徑流小,河流的自凈能力就弱,而深圳的廢水產生量又相當巨大,這就使得污染負荷大與環境容量小的矛盾十分突出。
2.規劃建設局部與河流協調不足
有的河流局部河段沒有納入該區域法定圖則的范圍。由于規劃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銜接,城市規劃體系中對水系保護不足,導致沿河兩岸沒有預留、控制出足夠的河流綜合整治用地,對今后的河流綜合整治形成巨大壓力,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推進難度大。此外,因為城市規劃基本農田用地占用現狀河道及河道整治用地,部分其他建設項目用地紅線也劃入現狀河道或河道整治用地范圍內,需做大量協調工作,導致前期工作進展緩慢。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占用河道藍線范圍,甚至填堵河道、覆蓋河道、改變河網現象依然存在。
3.跨界河治理不同步
深圳的界河和跨界(跨市)河也不少,其中大的有茅洲河、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深圳河等干流和一些支流。因為存在著許多不同步的情況,使得深圳在跨界(跨市)河的治理上也存在著相當大的難度。而界河和跨界河流的支流整治工作也存在與干流不同步的情況。由于支流整治、支管網建設投資大、雨污分流涉及千家萬戶的排水管網接駁等難題,推進難度很大。
4.污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后
雖然深圳市污水處理能力已經超出全市污水產生量,但由于污水收集能力不足,原特區外24座污水處理廠中,橫嶺、水頭等15座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量不同程度低于設計處理規模。目前深圳建成污水管網4268公里,仍有缺口約4600公里,由于污水收集能力不足,每天約有93.2萬噸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水環境。污水管網建設滯后、污水收集能力不足導致污水處理廠“吃不飽”,影響到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效率和減排績效;而污水管網建設和管理滯后,導致污水入河,即便污水全部收集全部處理,因為處理后的污水達不到地表五類水,處理后的污水廠尾水排入河流,所以河流也難以達到地表五類水;快速城市建設在水土流失和垃圾管理方面也存在問題,泥沙入河垃圾入河經常出現;這些是制約深圳市水環境改善的核心問題。
而放眼整個廣東各大城市,黑臭水治理難則存在著一些普遍的困難因素。
廣東各城市黑臭水治理難 大多存在這些困難:
1.雨水少
廣東大部分地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均降雨量低,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9月。對于缺水性城市來說,雨水彌足珍貴,一落地,多數都被收集到水庫存儲起來,作為飲用水源使用,根本舍不得用來沖洗河道。即便是少量流入河道,也還將面臨半年無雨水沖刷期。這些可以用來稀釋河道污水的雨水,最多只占全市污水排放量的1/50。因此,可以說,雨水凈河的功效是微乎其微。
2.無法直排大海稀釋污水
廣東一些地市雖為濱海城市,卻沒有像香港一樣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網,也無法像香港一樣直接將處理后的污水直接排向大海稀釋。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污水,只能通過河道排放。雖然深圳的污水排放標準是一級A,已經是污水處理中標準的最高級別,但畢竟和劣五類水質還有一定差距,其中沒有完全消減掉的污水指標(富含的營養)成為細菌的最愛,因此,相比劣五類水,要更容易發黑發臭。
3.治河標準跟不上城市發展節奏
廣東城市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發展速度驚人,致使城市污水管網設施配備沒有辦法完全跟上。有的河流即使剛治理好,因為還來不及完善,又會快速惡化。
4.趕潮河道治理讓人頭痛不已
廣東多個城市靠近大海,以珠江為主的濱海河流大多為趕潮河道,跟隨潮汐的漲幅和海水的起落變化較大,也為治理和截污都提出了巨大的考驗。
東莞河涌告別黑臭 變身旅游景點
南方日報2014年6月16日曾以《東莞河涌告別黑臭 變身旅游景點》為題報道東莞麻涌馬滘河蛻變過程。
報道稱,現在麻涌馬滘河沿岸的水生美人蕉、荷花、蕉林、農田等風光猶如一軸施施然展開的水鄉畫卷,美不勝收。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同樣是這條馬滘河,一年之前還是一條散發著惡臭氣味的黑水河。
一年多以前,馬滘河周邊多個小型污染作坊不斷向河內排污,讓馬滘河水質環境不斷惡化。隨著近年來麻涌加大水污染整治力度,這些污染作坊被徹底取締。麻涌還在馬滘河邊上建成了豪豐環保產業園,讓污染企業統一進園,強化廢水廢氣的檢測和監管。通過麻涌鎮多管齊下的努力,馬滘河水不黑不臭,一些河段還常常能看到有魚蝦探出水面。
此外,年銷售額約10億元的中成化工主營產品保險粉一度占據全球40%的市場份額。盡管這個污染企業是納稅大戶,麻涌仍然跟該公司達成協議,將在6月30日將中成化工工廠遷出麻涌。
在2014年6月1日至13日舉行的首屆東莞(麻涌)水鄉旅游美食節上,馬滘河“花海漂游”成為最受游客歡迎的景點之一。與此同時,麻涌的糧油產業游也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睞。昔日以重工業、大產業聞名的麻涌突然整合了頗為豐富的旅游資源,辦起了水鄉旅游美食節,著實讓不少人大跌眼鏡。事實上,隨著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的建設進程,麻涌等水鄉鎮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環境整治,推動休閑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發展。而這一系列舉措,正是麻涌舉辦此次水鄉旅游美食節的基礎。
廣佛跨界水污染整治
2013年,廣佛交界區域水污染整治列為省掛牌督辦項目,此后,佛山市環保部門組織編制佛山水道、西南涌、水口水道和蘆苞涌四條跨界河涌整治方案,全面推進截污管網、引水工程、生物修復、岸線整治等多項治水工程。
2014年5月29日,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率隊檢查廣佛跨界水污染整治情況,佛山市環保局透露,通過各項工程的實施,廣佛跨界河涌水質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廣佛交界河涌整治佛山段的截污工作將在今年年底完成,水質基本達五類及以上。2015年4月14日,佛山市市長魯毅一行先后考察佛山水道(廣佛河)、牛肚灣涌、漖表涌等河涌整治情況,魯毅稱,在河涌治理方面,佛山要積極向“老大哥”廣州學習,確保督辦項目如期摘帽。佛山處在珠江上游,有責任將干凈的河水送往下游。
去年7月,因為16條跨界河涌整體推進治理情況并不理想,河涌受污染嚴重、水質狀況差,廣佛跨界水污染整治連續兩年被列入省政府掛牌督辦事項。今年全省“兩會”期間,市長魯毅曾表示,佛山已全面啟動了第一批涵蓋16條廣佛跨界河涌在內的42條重要河涌治理,開工率達70%。
但在位于南海黃岐漖表村的漖表涌,以為“用毛筆蘸河水可以寫字”的河涌,目前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見。據了解,當地政府已經委托廣州的生態科技公司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每平方米投入120元-150元,整個漖表涌目前已經投入約1200萬元。“其中前兩年是治理期,后三年是維護期。今后河水有一定程度的自凈能力,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污染。”漖表涌的治理成果得到了魯毅的贊揚,他還表示將把漖表涌的治理經驗向其他區域推廣。
隨著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發布,新一輪的產業機遇已經來臨。對此,各地政府部門要積極投入其中,善用敢用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
廣東應抓住水污染防治的產業機遇
深圳特區報 魏英杰
治水和治氣(大氣污染)、治堵(道路擁堵)一樣,都是當前公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取得了許多成就,也出現了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生態污染的問題,必須提高到生態文明、生態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并把這當作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否則,我們不僅將面對“記不住的鄉愁”的尷尬,還將遭遇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困境。
這也決定了,水污染防治是一項社會綜合治理工程,必須加大公共投入,以保障行動計劃和目標順利進行、如期完成。比如城市排污系統的建設、黑臭河的治理以及對企業違法排污等行為的監管懲治,都應以行政資源為主導力量。這是政府部門不可推卸的職責。同時,這也需要廣大公眾的參與和監督。每一個人都是水資源的使用者,也是水污染防治的參與者,從自己做起,才能共同守護家園,創造美好明天。
在水污染防治過程中,孕育著不少產業機遇。抓住這一機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力量,對水污染防治將起到積極而有益的作用。水污染防治涉及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水體保護、河道整治、截污納管等多方面,每一個環節都具有潛在的行業發展空間。如企業排污涉及相關排污設備的生產,水體保護涉及水質改善工程、綠化工程,截污納管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產品的生產,等等。
就此,水污染防治從產品研發、技術應用、生產制造到環保產品的銷售、消費等,將形成一個龐大的環保產業鏈。企業若能從中看到機遇、抓住機遇、積極行動,不僅能為水污染防治貢獻自己的力量,還將從中獲得巨大經濟效益。
在這方面,可資借鑒的是浙江“五水共治”的經驗。所謂“五水共治”,指的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也即浙江省近年來發起的對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的重大舉措。浙江的“五水共治”不僅是生態保護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優環境、擴投資、促轉型的科學發展之策。這項政策在當地促進了環保產業、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根據計劃,浙江“五水共治”總投入將達到4680億元,這是一塊巨大的產業蛋糕。
隨著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發布,新一輪的產業機遇已經來臨。對此,各地政府部門要積極投入其中,善用敢用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市場主體也應看到其中的巨大商機,積極進軍環保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工程建設等領域,為行動計劃增添助力。
外國城市如何治理黑臭水?
1.英國秦晤士河立法嚴控污染物排放
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興起,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泰晤士河,1858年倫敦發生“大惡臭”事件,英國政府開始治理河流污染。
泰晤士河的治理措施一是通過立法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規定企業廢水必須達標排放,未經許可不得排污;二是修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三是從分散管理到綜合管理,自1955年起逐步實施流域水資源水環境綜合管理;四是加大新技術的研究與利用;五是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費。
經過治理,泰晤士河水質逐步改善,20世紀70年代重新出現魚類并逐年增加。目前完全恢復到了工業化前的狀態。
2.韓國首爾清溪川兩岸污水統一處理
20世紀40年代,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入河道,清溪川生態功能基本喪失,50年代河道被封閉,70年代河道封蓋上建設公路,并修建了4車道高架橋。
21世紀初,韓國政府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疏浚清淤,總投資3900億韓元的“清溪川復原工程”還原了河流自然面貌;二是全面截污,將兩岸污水送入處理廠統一處理;三是保持水量,讓河流保持40厘米水深。
現在,清溪川成為重要的生態景觀,除生化需氧量和總氮兩項指標外,各項水質指標均達到韓國地表水一級標準。
3.法國巴黎塞納河多渠道籌資管理河道
塞納河在20世紀60年代初嚴重污染導致河流生態系統崩潰。法國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截污治理,搬遷廢水直排的工廠,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完善城市下水道;削減農業污染;河道蓄水補水等。法國還不斷修改完善法律制度,嚴格執法,并多渠道籌集資金用于河道管理。
經過綜合治理,塞納河水生態狀況大幅改善,生物種類顯著增加,但是沉積物污染與上游農業污染問題依然存在,說明城市水體整治僅針對河道本身是不夠的,需進行全流域綜合治理。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大措施
一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針對工業、城鎮生活、農業農村和船舶港口等污染來源,提出了相應的減排治理措施。
二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合理確定產業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以工業水、再生水和海水利用等推動循環發展。
三是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加強水量調度,保證重要河流生態流量。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推廣示范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基礎研究和前瞻技術研發,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
五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水價改革,完善收費政策,健全稅收政策,促進多元投資,建立有利于水環境治理的激勵機制。
六是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嚴懲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和違規建設項目,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健全水環境監測網絡。
七是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強化環境治理目標管理,深化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嚴格控制各類環境風險,全面推行排污許可。
八是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科學防治地下水污染,深化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良好水體和海洋環境保護。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九是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地方政府水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國家分流域、分區域、分海域逐年考核,督促各方履責到位。
十是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國家定期公布水質最差、最好的10個城市名單和各。▍^、市)水環境狀況。加強社會監督,構建全民行動格局。
龍康給排水技術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