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隨著南方地區進入汛期,降雨量陡增,城市內澇時有發生。而6月的南寧經歷了3次明顯的降雨過程,城區一監測站監測的累計降水量為122.8毫米,卻沒有發生往年人們調侃的到南寧來“看海”現象,市區的“海綿”效應正逐步顯現。
“逢雨必澇”、“雨后即旱”,這是南寧濱湖廣場曾經遭受的困擾。而現在即使遭遇暴雨連續襲擊,濱湖廣場的雨水都能進行速滲。日前廣場管理處給記者做了一個實驗,用水槍沖淋地面模擬暴雨現場。記者看到,“雨水”并不會在地面滯留形成積水,地板磚就像海綿一樣迅速把雨水吸收了進去。
【同期】南寧市城市廣場管理處工作人員 甘凌旖
滲透的速度,收集下去的時候,在廣場的地下還有蜂巢似的蓄水結構,這個蓄水結構有凈化和過濾的功能。蓄出來的水可以供給廣場平時的生物用水,如果有多出來的話,會通過滲透口,排到南湖,比平常我們沒改造的時候直排南湖的水,減少了污染物達到80%以上。
【解說】未經過改造的廣場地面硬化比例過高,導致大雨來時無法及時排水,雨后也留不住水。而改造后的廣場將砂基透水材料代替硬質花崗巖鋪裝地面,與下方的磚體層和碎石層共同形成2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空間,經過住建部門測算,可實現50年一遇降雨無徑流。
就像濱湖廣場示范點所展示的雨水處理能力這樣,作為國家首批16個海綿試點城市之一,南寧力爭將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遇到有降雨時,市政工程能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的時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來,加以利用。而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的另一示范點——青秀山蘭園就是典型的雨水凈化、利用的代表。
盛夏時節的蘭園清爽宜人,蘭花、荷花競相爭艷,湖水清澈見底。在這里,雨水依靠重力導流到蘭湖;湖岸邊利用多種水生植物對雨水進行入滲過濾,起到雨水凈化作用。
【同期】南寧市住建委科技科高級工程師 秦德全
蘭園建設主要體現海綿城市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水的滯留,第二就是自然存蓄,把水儲存下來,第三個就是凈化后利用,用于蘭園植被澆灌還有平時地被的保濕作用。
【解說】蘭園的雨水循環利用每年為園區節約電費22萬元,它所示范的理念為城市的內湖、內河建設提供了一些啟示。
目前南寧把面積為54.6平方公里試點建設的區域,劃分為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示范區、高強度開發海綿城市建設模式示范區等6個片區。三年內,南寧市將新開工建設190個項目,在試點區域內實現“海綿”效應。
龍康給排水技術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