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紹】
讓小區不再“看海” 南京將建設“海綿城市”
近期江蘇省住建廳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從而成為全國首個發文推進“海綿城市”的省份。而在今年,“海綿城市”已成國家推進的城市建設新方向,如何讓新修好的道路不再成為“積水塘”、讓小區不再受淹看“海景”,在“海綿城市”中都能找到答案。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的城市建設、新區開發以及小區建設中,也處處都有“海綿”的影子。
南京正在推進“海綿城市”相關政策
今年以來,國家各部門相繼出臺了與建設綠色海綿城市相關的措施,日前江蘇省住建廳又首次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海綿城市”這一概念被反復提及,那么“海綿城市”究竟是什么樣子?
“形象地打個比方,就好比要把城市建設成一塊能吸水的海綿,下雨的時候能吸水,用水的時候又能擠出水。”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處長金勇軍介紹說,“海綿城市”是城市建設中的一種“低影響開發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有效防止出現城市內澇。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的重點是將城市由‘灰色’轉為‘綠色’。”江蘇省建筑材料研究設計院民用建筑設計院院長史亦彬形容“海綿城市”說,原先的城市是在灰色空間里面,用灰色的水泵、灰色的管道把這個水排掉,未來的城市將變成“綠色空間”,通過綠色的地面,下雨了吸水、排水、進水,干旱了或者需要的時候把雨水收集儲存的水利用,這就是“海綿”的功能。
根據一項測算,南京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資源量就達1.47億立方米,全方面開展雨水綜合利用可以提升城市雨水收納控制能力,大大減少城市內澇壓力,減輕初期雨水污染,又可以減少城市自來水浪費,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綜合效益十分可觀。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去年開始南京市已啟動了雨水綜合利用規劃和相關管理辦法的編制工作,今年首部雨水綜合利用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今后南京的城市建設將對照“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加大低影響開發力度,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推進雨水綜合利用。
“海綿城市”將終結“硬馬路”積水“硬傷”
“人行道上有好多積水,但旁邊的綠地上反而積水很少。”市民徐先生對記者說,前一陣下暴雨的時候他走在奧體,人行道過不去,只好“被迫”從路邊的草坪上穿行。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硬馬路”越來越多,大部分雨水被柏油、水泥地面阻隔,很難直接滲入地下。研究資料顯示,比較“純”的綠地,其徑流系數是0.2左右,如果地面鋪上了水泥或是瀝青,徑流系數一般在0.9左右,也就是說,面積相同的綠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此次省住建廳發布的意見也提出,新建城市道路的綠化隔離帶和兩側綠化帶要運用多種形式增加道路綠地雨水吸納力。在南京河西,有一條以“海綿城市”標準建設的生態示范街天保街,路基表面用的是粗大的透水型混凝土材料,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都如同“海綿”,下雨后雨水被路面“吸”入地下并收集,在沉淀污染物后排入河道。不過這種“海綿路面”的后期管養很復雜,在城區大面積推廣還有難度。
江北新區、燕子磯新城積極推進相關建設
此次意見提出,城市綠地和公園綠地都成為重要的城市“海綿體”,而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正在建設的各大新區中,其實有多個新區正在向“海綿城市”靠攏,前不久的一次燕子磯主題論壇上,南京市燕子磯新城常務負責人周華山就提出,燕子磯新城將加快完成濱江公園、百里風光帶、二橋沿線等生態景觀提升工程,建成綠色城市空間。
剛剛公布的江北新區建設規劃也明確提出,未來5年浦口中心將成為南京“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確定雨水徑流控制目標為年徑流總量75%—80%,徑流深度控制在24.6—29.7毫米,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達到40%以上,通過多種技術,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凈化水質。排水防澇標準達到有效應對50年一遇的24小時暴雨。
小區也能變“海綿” 目前已有規劃要求
意見還要求,商品房小區開發、公共項目、村鎮建設也需要逐步推進“海綿型”建設。住建廳人士稱,今后商品房土地出讓時,可能會將小區的雨水吸納率納入硬指標。
在小區內推進雨水利用,南京市起步并不晚。早在2008年1月施行的《南京市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條例》就明確規定,規劃用地面積兩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應當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此后這一規定還寫入新建小區規劃要點并強制推行。
早在10年前,南京樓市中的金鼎灣、銀城聚福園等小區就已經應用到“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降低了需業主分攤的物業費用。銀城聚福園曾經做過測算,該小區2000平方米水面,每次用水量800立方米,雨水通過200立方米地下貯水池收集并循環凈化,全年可利用雨水30600立方米,節約水資源23.6萬立方米,節省水費約30萬元。包括棲霞建設承建的5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小區江畔人家,也使用了雨水收集系統。
終結馬路積水硬傷 “海綿體”讓城市收放自如
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設施”。
建設海綿城市,首當其沖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綜合利用各種工程技術手段,“滲、滯、蓄、凈、用、排”,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最大限度減少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
原有的“海綿體”要有效保護。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有條件的還應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
想象一下,建筑的屋頂采取綠化處理,建設雨水收集、過濾系統,小區的地面采用透水鋪裝,并加建雨水塘、雨水收集池等設施……這樣的海綿城市是不是感覺很美好?讓城市“綠”起來,重慶市有這樣打算,建筑屋頂采取綠化處理,建設雨水收集、過濾系統,小區的地面將采用透水鋪裝,并加建雨水塘、雨水收集池等設施;城市道路除了要在人行道鋪裝透水磚,還將在綠化帶建下凹式植草溝以及雨水花園,減緩雨水下滲速度的同時收集排放不急的雨水;對于更大范圍的城市綠地、廣場公園,從景觀綠化、苗木栽種,到地面鋪裝等方方面面都將融入海綿城市理念。
專家:別一窩蜂,建設海綿城市是一個綜合體系
專家提出,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楊天舉說,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發揮濕地資源優勢,統籌蓄水用水,改善缺水現狀
“雖然盤錦有河流21條、水庫6座,但卻是全國50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盤錦市副市長劉志虹說,盤錦的地表水大部分為過境水,上游流經該市的地表水基本為Ⅳ類或Ⅴ類水質,達不到飲用水源水質的要求;此外,像所有城市一樣,盤錦的地下水位呈區域性持續下降,且超量開采地下水造成水動力平衡的破壞。“由于80%以上的降水都通過下水通道排到河里了,加上受低海拔和雨季集中強降水影響,汛期的盤錦極易發生城市內澇。”盤錦市住建委副主任劉念東說。
豐富的濕地資源讓盤錦建設海綿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各類濕地面積總計35.56萬公頃,占盤錦國土面積的87.35%;水域129平方公里,有大、中、小河流21條和水庫6座,整體水網密度處于東北地區最高水平。
楊天舉介紹說,“建設‘海綿城市’,首先離不開的就是‘海綿體,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此外,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則是一種“人造海綿體”。
“在城市中,我們要建成一批綠色生態小區,在小區內設計下凹綠地和景觀湖,利用下凹綠地和景觀湖的調蓄功能來儲存雨水;在內河水系進行清淤和景觀塑造,修建生態駁岸;新建市政道路設計植草溝”,劉念東介紹說。
盤錦確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總體目標: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0%,內澇防治標準達到30年一遇,城市總體防洪標準控制在100年一遇。
劉志虹指出,“盤錦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將積極探索重新構建以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為支撐的水生態系統,形成一定的自給水能力,以減少外調水量”。
據介紹,盤錦市在雙臺子區和遼河新城兩個示范區內探索實踐規模蓄留雨水、補給地下水的方式,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恢復被破壞的水生態,堅持低影響開發,從小區建設、城市道路建設、城市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等方面進行工程落實。
同時,統籌盤錦的濕地、灘涂、海岸、河流、水庫、百萬畝葦海、紅海灘等水體要素,構建海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使之成為一條生態綠廊,將整個城市的富余雨水都匯集到這里,實現區域性雨水匯集、凈化、調蓄、溢流功能,使其成為調蓄樞紐,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的存儲和再利用。
專家指出,警惕一窩蜂式建設熱潮
建設海綿城市,可以使一座城市在生態、社會、經濟等方面都受益匪淺。
“遼河流域的城市均按照海綿城市建設指南建成后,大伙房水庫的遠距離調水基本可以停止了,這將對破解眾多結構性缺水城市的困境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劉志虹說。
楊天舉認為,將盤錦的海綿城市建設納入遼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使用的大體系中考量,加強與鐵嶺、沈陽等流域上游城市聯動,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流域整體水資源管理、使用、保護水平。同時,削減污染物量,提高水環境質量;增加城市“藍”“綠”空間,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為生物、植物提供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等,都有顯而易見的生態效益。
“海綿城市推動我國城鎮排水防澇系統從灰色基礎設施向綠色基礎設施轉變,實現低碳生態的設施規劃和建設思維方式在城鄉建設上的綜合應用,則是一種社會效益”,劉念東說。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將減少內澇帶來的經濟損失,通過源頭控制減少治理污染的經費支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減少城市大拆大建,經濟價值也隨之產生了。
不過,專家指出,建設海綿城市要避免一窩蜂式的熱潮和誤區,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純地挖幾條水溝、建幾處景觀。海綿城市建設滲透諸多環節細節,既要防止過于簡單化,也要防止夠不著。如果只是從技術層面來做,當然能達到防洪、收集雨水的目的,但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價值的開發應該是一個綜合體系,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啟示與思考】
暴雨是自然現象,它不會因為我們淚水漣漣,而不再任性。它不會憐憫我們,問題是我們也不憐憫自己?為了應對暴雨帶來的損失,我們想出了很多辦法:準備石頭口袋,攔截雨水;推廣雨季保險,確保民生;實施停課制度,保障生命?墒,這都不是治本辦法。
我們需要一塊吸水的海綿。這塊吸水的海綿,就是城市的排水系統,就是農村的河流水系。正是因為排水不暢,才有了幾百億元的經濟損失。是不是需要換一種思路?我們更應該拿出即將在暴雨季節損失的錢款,建設暢通的排水系統,讓大地成為一塊吸水海綿。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其次,在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過程中,應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對城市原有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本身就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下沉式綠地改造、綠色屋頂建設,或者進行路面透水鋪裝,相當于對城市功能進行大量改造,當然也需要大量公共財政投入。
最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應避免政績化的沖動。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如何,關鍵看分布于城市各處的雨水收集設施能否有效運作,發揮協同作用。所以,只在城市局部區域打造“樣板”沒有多大意義。這對基礎設施底子薄弱或城市規劃過于粗放的地方,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如果滿足于做表面功夫,結果很可能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龍康給排水技術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