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建工旗下市政總院牽頭研究的一套涉及建筑小區、綠化、道路廣場和水務等多個系統的上海建設“海綿城市”的綜合指標體系正在抓緊進行,預計在今年內推出。“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據了解,“海綿城市”源于低影響開發(LID)技術,在排水工程方面的理念經歷了快速排放、控制水質、量質并舉和可持續發展四個階段,美國等發達國家已進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階段。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開始實施,本世紀初傳入我國。2007年,市政總院在全國率先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雨水淺層地下蓄滲技術和裝置,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這項低影響開發(LID)技術,不僅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還能為綜合生態環境帶來效益。2014年的修訂中又進一步規定了實施LID的具體要求。目前,相關技術已在虹橋交通樞紐等處成功使用。
龍康給排水技術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