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向大會提供的專題片《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中,陜西的海綿城市建設成為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樣本之一受到好評。海綿城市是什么?如何把一座城市變成“海綿寶寶”?其實,廣州也有“海綿城市”的示范工程。近日,廣州市國規委向南都記者介紹,天河智慧城“海綿城市”示范工程,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修復智慧城原有的自然濕地蓄水、凈水等生態功能,應用了包括雨水凈化系統、水循環系統、水生態修復系統等主要技術。
讓城市像海綿
“有水時積存,無水時釋放”
2014年4月,習近平關于水安全講話中指出要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首次提出“海綿城市”概念。事實上,“海綿城市”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提法,類似的理念在國外已經出現已久。“海綿城市”,在美國叫低影響開發(LID ),在澳大利亞叫水敏感城市(W SU D ),在德國則叫雨水收集。
2014年10月22日,住建部印發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的通知》,正式提出“海綿城市”一詞。按照國內“海綿城市”的概念,在城市建設中要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建設生態排水設施。使城市像海綿體一般,有水時積存,無水時釋放。更重要的是,使城市開發建設后的水文特征接近開發前,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015年4月,經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評審,廈門、濟南、武漢、重慶、西咸新區等16個地區成為海綿城市試點。今年9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大力建設海綿城市,提高城鎮化質量。國務院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出力爭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上述目標要求。
智慧城“試點工程”
今年6月已通過驗收
今年6月24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未來15年的《廣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其中提到一個新鮮詞語“海綿城市”。市水務局總工程師鄭航桅在會上稱,廣州將天河區的智慧城作為“海綿城市”的試點。
市國規委介紹,廣州城市水網密布,山水格局明顯,本地水資源與過境水資源都相對豐富,但是水污染較嚴重,凈水是廣州急需解決的水問題之一。智慧城試點通過建設模擬自然濕地的人工生態系統,由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的類似沼澤的地面,利用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天河智慧城是廣州市“十二五”規劃重點發展項目,也是天河的“一號工程”。天河區智慧城海綿城市試點工程,名為天河智慧城東部水系連通一期工程。2013年9月開始動工,今年6月驗收。2013年5月17日天河區智慧城東部水系連通一期工程施工招標公告顯示,此項目位于天河軟件園高唐新建區東部范圍,與新塘水庫相連,面積為134739 .3平方米,工程造價約1.5億。整體地勢北高南低,水庫上游為綠地及山塘。水庫泄洪渠位于水庫西南側,沿大觀路西側排入楊梅河(西邊坑)下游,最終匯入車陂涌。
他山之石
浙江嘉興
44億打造海綿城市
今年4月,浙江嘉興正式入選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雖然是江南水鄉,嘉興卻是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嘉興的城市排水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通過管道集中排出。強降雨一來,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僅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夠滲入地下,破壞了生態的本底。
成為試點城市后,嘉興擴大了海綿城市的建設范圍,以南湖為中心,將18.44平方公里區域列為示范區。據初步測算,嘉興海綿城市示范區建設工程項目投資達44.2億元。試點范圍內的南湖停車場原來逢雨必淹。改造后,每當下雨天,落在停車場地表的雨水首先通過透水材質澆筑的地表滲入土中。當土壤含水量過高時,專門用于集排土中滲水的盲管就會發揮作用,把多余的雨水排放到停車場北側的排水管道內。
德國管道口截污
地面使用可滲透地磚
近年來,德國開始廣泛推廣“洼地-滲渠系統”,雨水收集,與“海綿城市”原理相似。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連,形成了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儲存下滲的雨水,滲渠則能長期儲存雨水,從而減輕城市排水管道的負擔。
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三種: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統。收集的雨水經簡單處理后,可用于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二是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道路雨洪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德國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設有截污掛籃,以攔截雨洪徑流攜帶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滲透地磚,以減小徑流;三是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小區沿著排水道修建可滲透淺溝,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徑流時下滲。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則進入雨洪池或人工濕地,作為水景或繼續下滲。
揭秘
3大系統 讓城市變海綿
天河智慧城東門戶海綿城市示范工程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修復智慧城原有的自然濕地蓄水、凈水等生態功能,應用了包括雨水凈化系統、水循環系統、水生態修復系統等主要技術。預計建設實施后,雨水徑流控制率可大幅提高,有效緩解對下游及周邊徑流壓力。
新挖8處水塘
種植凈水植物,放養水生動物
市國規委介紹,智慧城海綿城市設計保留現狀魚塘,在下游與新塘水庫間開挖河道,新挖8處水塘。各水塘間采用淺水渠進行連接,上游匯水通過水渠流入至新塘水庫。改造后的水塘內,種植凈水植物、放養水生動物,設置曝氣等設施,能凈化入庫的雨水,同時還有調蓄的作用,水面總面積1 .91萬平方米。
海綿城市在上游設置了雨水收集箱,可過濾攔截隨水流進入的大塊垃圾。經過不同濕地塘,雨水會經過過濾吸附污染物的各種水生植物、減輕氨氮污染的沸石,以及結合復氧除臭控藻設施,達到凈化。除了雨水凈化系統,水循環系統的運用,使上游景觀塘后水域產生了流動水景觀的效果,也使水得到了凈化。此外,通過水循環系統,可以保障在枯水期時,完成對“靈感之湖”及新塘水庫上游景觀塘的水體置換,以保證“靈感之湖”、上游景觀段景觀塘水體水質及景觀效果。
公園地下設置調蓄池
將周邊雨水及時收集存儲
新塘水庫設置了4個浮動式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每個設備作用范圍為30-45畝水面。水生態修復系統原理是,增加上下層水體循環交換,水底溶解氧得到提高,促進好氧微生物對底泥的分解。從而達到消解水體黑臭,提高水體透明度,破壞藍藻生境,控制水華爆發等效果。
同時,市國規委介紹,智慧城海綿城市建設透水滲水郵票公園。公園表面采用鵝卵石便于雨水快速收集和下滲,同時在公園地下設置模塊式雨水調蓄池,將周邊雨水及時收集存儲于地下調蓄池。
排水量小于40%
減少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
市國規委介紹,海綿城市的建設并不是放棄原有城市排水系統,而是與之相結合,通過建設下凹式綠地、增加透水地面比例等手段達到減少地表徑流系數,增加下滲,減少排入市政管道的總量的目的,同時在一定程度解決面源污染的問題。
城市普通排水系統較為粗放,雖然滿足了快速建設發展的需要,但對水文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相比普通排水系統的快排模式,市國規委稱,廣州海綿城市的排水設計,可減少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降低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率。經研究,這塊“海綿”能使排水量小于40%,而普通排水系統的排放量大于80%,超過海綿城市排水量的2倍。
廣州龍康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