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重慶的城市建設也將進入新的階段。昨日,市政府下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力爭到2020 年,試點區縣(自治縣)城市建成區30%以上、非試點區縣(自治縣)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都能像海綿一樣,收集雨水。屆時,主城遭遇大暴雨時將不再出現“看海”的情況。
什么是海綿城市?
整座城能“吸水”,不再擔心暴雨
有一種會“呼吸”的城市,叫做海綿城市,它像海綿一樣能吸水,可以讓整座城市變得生態又環保,不用擔心大暴雨,不用擔心污水會污染地下水和長江。
昨天,市政府辦公廳下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國家級試點區域悅來新城,以及市級試點區域萬州區、璧山區、秀山縣的海綿城市建設!兑庖姟芬,2018年開始有條件的區縣和城市新區、各類園區等可以先行啟動海綿城市建設,力爭2020年,試點區縣城市建成區30%以上、非試點區縣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2020―2030年,全市所有區縣(自治縣)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力爭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海綿城市怎么吸水?
80%雨水不流走,雨水可以利用
海綿城市究竟是怎么“吸水”的?悅來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方悅來投資集團規劃部魏映彥主任告訴重慶時報記者,目前全國的排水系統都考慮的是怎么樣把雨水通過管道迅速排走,以避免形成內澇,但是這樣的排水方式浪費了資源不說,如果上游下暴雨,還容易引起下游的洪災。
“悅來建海綿城市,就是要控制雨水80%不流走,建設適應環境變化的彈性城市,解決城市防洪、排澇、雨水利用的問題。”魏主任說。
魏主任告訴重慶時報記者,悅來新城海綿城市的建設,就將以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健全城市的蓄水細胞,打造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悅來新城路邊
將建“生物滯留帶”凈化雨水
重慶時報記者注意到,市政府出臺的《意見》中,也指出要推進海綿型建筑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就將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
同時,還將建設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宜達到40%以上。推行道路與廣場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
在防洪設施建設上,《意見》也要求要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澇點,實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到2020年,主城區及遠郊區縣(自治縣)中心城區雨水排水系統不低于3年一遇的標準。
昨天下午,重慶時報記者來到悅來新城,悅來投資集團一位工作人員曲小姐帶著記者來到悅城路,這條還被圍住的道路兩側的綠化帶有些特別,與路沿的連接處,每隔2米左右就有一個缺口,路面上的積水可以從缺口流入綠化帶。
曲小姐說,這個綠化帶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做“生物滯留帶”,它寬2米深約1.5米,最底下是防滲膜,然后是特殊材料的排水管道,再往上是卵石層,卵石層的上面是土工布,繼續往上是砂濾層,在砂濾層上面才是肉眼能直接看到的種植物的土壤。生物滯留帶里融入了生物凈化技術,將更好地凈化降雨,進行再利用。
除了增建生物滯留帶,悅來新城新建道路的人行道也會采用滲水性能更好的磚。
會展公園4個雨水塘
既是景觀又可以凈化水體
除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意見》還指出要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和自然生態修復。
我市將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
同時,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全面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
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逐步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強河道系統整治,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在國博中心的東側,有一個山坡,這里是會展公園,昨天,曲小姐帶著記者來到這里,她說以海綿城市為模板打造的會展公園,最快將在2個月之內完工。
會展公園的南區有一個雨水塘景觀,它位于公園南入口,曲小姐指著山坡上一個圓形的空地說:“那里正在修建一個前塘,它很深,山上的水通過植草溝過濾袋,進入雨水處理器后,就會流入前塘。”在公園的入口處,記者看到很多藍色的長方形模塊堆放在道路兩側,曲小姐說,這些集水模塊會放置在前塘下面,收集的雨水經塘內多種水生植物凈化,以及埋地式的一體機過濾、消毒處理,通過泵站提升可以用來澆灌公園植物,以及道路沖洗。
“會展公園一共有4個這樣的雨水塘,其中2個是天然的,它們的作用都是一樣的。”曲小姐說。
龍康給排水設備雨水收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