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創新鄉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
建一座濕地花園 還一池清水凈流
海南日報營根8月4日電(記者劉貢 實習生李夢瑤 通訊員朱德權)忙完農活,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大邊村村民王萬征和鄰居們喜歡到村口的花園休憩。漂亮的仿古亭廊旁,美人蕉、菖蒲、芡須草錯落生長,風從池塘吹進亭廊,有一種特別的愜意。
外人卻不知,這片小花園地底下“暗藏玄機”:全村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進入花草下的設備和濕地,經過層層凈化處理,最后變成清水排進池塘。
目前,瓊中的灣嶺鎮大邊村、紅毛鎮什寒村、長征鎮煙園村等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已建成并運行。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全縣14個鄉鎮及農場污水處理工程、544個富美鄉村污水處理工程的3年計劃也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
“大邊村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由排水道、玻璃鋼化糞、池曝氣池、快濾田、人工濕地等構成。”瓊中鑫三源水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栗正康介紹道,“現在大邊村每家廚房和洗手間的排水,都將進入各家安裝的一個無動力高效一體化凈化槽。這一步叫‘污水以戶收集’,經過初步處理,匯入總管道。”
然后進入村口花園里花草灌木覆蓋下的“快濾田”。經過“厭氧—缺氧—好氧”三個過程的生化反應,污水達到一級B標準,繼續通過管道往前輸送。
再移步,便看到花園下滲出了清水。這里是人工濕地,地下分為4層:大鵝卵石、大活性炭、小活性炭、小碎石。而人們能瞧見的,只有芡須草生長在清澈水底的碎石上。此時,污水已經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最后經管道流進亭廊另一側村民養魚的池塘。
50戶人口規模的大邊村,快濾田和人工濕地只需占地300平方米。整個污水處理系統投資100萬元,如今每天可處理污水25噸,污水處理率達到100%。
“以前這300平方米地里胡亂長著雜草和檳榔樹,村里各家污水直排,房前屋后的溝里一年四季又臟又臭。”大邊村村民小組組長王文發說,大邊村曾是距離縣城較偏的貧困村莊,借整村推進之機,縣里一口氣完成了全村生活污水治理。
但更多不屬于整村推進的村莊怎么辦?7月10日上午11時許,記者在瓊中上安鄉南萬村什空村民小組看到,新管、舊管,上水、下水,復雜而有序地聯系起全村22戶人家。經過層層處理的污水一直往全村最低處流至山溝邊的濕地花園。
“現在這一片200平方米的環;▓@成了我們村最靚的風景。”什空村民小組組長王興友說,村里原本已無空地,大家把山溝溝平整了,建成花園式污水處理終端,一舉兩得。
2015年,上海三乘三備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通過PPP競爭性磋商等程序,依法取得瓊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特許經營權。隨后,該公司與瓊中水務公司合資組建了瓊中鑫三源水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統一負責瓊中農村污水處理等項目的設計、融資、建設、運營。采用“政府付費+可行性缺口補貼”的方式保障投資回報和污水廠的正常運轉。
“瓊中創新鄉鎮、農村生活污水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模式,解決了全縣鄉鎮和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建設資金上的瓶頸問題,以及污水處理技術和管理上的難題。”瓊中縣委書記孫喆表示,該縣將投入13.09億元,用3年時間改變農村生活污水排放,保護“海南之心”、“三江之源”。
龍康給排水技術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