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記者彭勇、孫鐵翔、關桂峰、張旭東)暴雨再度讓繁華的現代都市原形畢露。11日,深圳上演暴雨圍城,5000輛公交車受阻、2000輛汽車被淹;青島擋土墻在風雨中倒塌導致18人死亡、3人受傷。頻發的天災在警醒中國的城市管理者排澇問題的重要和緊迫。
國務院頒布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自2014年1月1日施行,這意味著城市排澇管理有了國家規范。中國的大城市們執行落實得怎么樣了?記者分赴北京、深圳、青島等城市進行了調查。
今年以來,暴雨圍城對于深圳已經不是第一次。就在3月底,一場50年一遇的暴雨曾導致深圳出現200多個內澇點。暴雨之后,深圳加緊了城市排澇建設和雨水綜合利用。
“我們覺得深圳這次的應急工作做得還行,但在地下管網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深圳市三防辦副主任田亦毅說,這些年水務等相關部門的工作重心不斷在調整,最早是忙著供水,后來是防洪,最近幾年城市內澇嚴重、老百姓反映強烈,城市排澇工作才提到更高位置。
田亦毅介紹說,深圳加強城市排澇建設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加大龍崗河、觀瀾河等主要干流的整治疏通力度,讓雨水有去處;二是對于福田、羅湖等建成區,采取建設預制泵站的方式增加排澇能力;三是在龍華、光明等新建區,提高地下管網的建設標準。
2012年7月21日,一場罕見的暴雨曾給北京帶來79人死亡的劇痛。北京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表示,為滯蓄雨洪水,北京將結合現有湖泊、低洼地、砂石坑等區域,因地制宜,確定蓄滯洪區。2015年年底完成5項大型骨干雨洪滯蓄工程建設,2013年至2015年,年新增雨水綜合利用能力可達2560萬立方米。
青島則著力抓好汛前安全隱患治理工作,組織排查整治各類設備設施隱患,各行業單位對所轄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拉網式檢查,主城區外各區市排查防汛隱患274處,完成防墜網安裝3531個。對全市200多處重點路段進行視頻監控,對24處易積水部位制定了現場預案,安排專人值守。
面對暴雨的挑戰,中國各大城市都加大了排澇建設力度。然而,對照國務院頒布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各地的城市排澇工作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北京、深圳、青島都還沒有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
“國家條例出臺后,我們加大了宣教的力度,目前正在醞釀制定實施意見和實施細則。”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調研員陳筱云告訴記者。青島市排水管理部門則在研究《條例》規范重點事項,加快推進防洪排澇規劃編制。
排水是維系城市健康運行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中國城市內澇治理工作取得較大發展,但“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里子”的情況依然嚴重。城市排水不暢,一下雨就“水漫金山”,“海景”屢次出現。
對此,專家們表示,落實好《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根本是要搞好城市排澇治理,讓現代都市在暴雨中依然能挺起腰桿,杜絕“下雨死”“走路死”等極端事件的發生,不能讓國家法規成為“墻上的圖紙”。
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閃淳昌說,當前中國各地最應該做的事提高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
閃淳昌說,相當多城市的地下管道欠賬太多,有的排水管堵了,沒有及時清淤;有的建筑垃圾“不小心”填埋排水管道;還有的填河造地,使本就不多的城市河道被填埋,降低了城市調蓄水量的能力。造成城市尤其是一些新建成區內澇的真正原因,恐怕是個別地方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設心態。什么時候能以人為本來善待城市,內澇也許就不會成為問題。
龍康給排水技術轉發